先說結論
Miller’s Law主軸在講述人類的短期記憶及工作記憶(short-term memory and working memory)為7(加減2)的一個立論,
而7±2,在Miller剛提出時,常常被以為單指數字的量,但其實Miller是想要強調的是,將內容組織成更小的塊,以幫助用戶輕鬆處理、理解和記憶。
Miller本尊
在最一開始,我們先來稍稍認識一下喬治·阿米蒂奇·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February 3, 1920 – July 22, 2012)
哈佛心理學家兼作家史蒂文·平克 (Steven Pinker) 在接受采訪時說:“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 比任何人都更應該為現代心理科學的存在而讚譽。他無疑是 20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
Miller博士對於語言的興趣,是他研究生涯中第一個項目也是最持久項目。他的第一本書“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1951 年)被廣泛認為是心理語言學的基礎著作,研究人們如何學習、使用和發明語言。他與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合作,撰寫了關於語言數學和解釋語法所涉及的計算問題的開創性論文。
他也更近一步的研究,人類如何理解單字和句型的實驗,這也是語音辨識技術的基礎。也和Eugene Galanter 和 Karl H. Pribram 合著的“Plan and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1960 年)開拓了人工智慧和人類發起行為的心理學結合研究,這可說是這建立更好的機器人的基礎架構。Miller也從 1986 年開始,開始參與WordNet的開發,讓機器可以更理解人類語言的數據資料庫。
7±2論文
回到7±2這件事上面,Miller博士於 1950 年代初期,因開始接觸到電腦程式科學,藉由一個測試模型,了解到人類的短期記憶,在遇到陌生事物時,可以一次吸收大約七種新項目;當被要求受測者重複隨機列出的字母、單詞或數字時,他發現到人類會停留在「大約七個項目左右的某個數量」。盡而發佈了“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1956)這篇論文。
論文中有些人是可以回想起清單中的九個項目,有些人還不到七個。但不管回憶什麼——顏色、味道、帶小數的數字、不帶小數的數字、輔音、元音——七是短期存儲的統計平均值。
Miller博士雖然不太了解為什麼是七。但他猜想,這可以跟早期人類生存有關係,那時候的人類可以保留“關於很多事物的一些信息”,而不是“關於一小部分環境的大量信息”。
雖然7這數字是結論,但Miller也是有強調上下文的脈絡(Context)及內容的熟悉度(familiarity with the content),也都會是影響短期記憶。而Miller更強調"Chunks"這種模塊式資訊集合體的概念,指組合並儲存在一個人記憶中基本熟悉單元的集合體,將內容運用明確層級的結構和視覺上不同區分,可以有利於提供給使用者理解和處理訊息內容。
案例
書中提到幾個的生活上應用Miller's Law的常見應用,於電話號碼呈現方式,切分成多個集合體(chunked),在記憶和閱讀上就比較容易清晰。
而一篇長文內容,雖然有標點符號來撰寫,但仍難一時可以了解本文內容及講述主軸概念,透過標題本文的分隔,提升文章層次結構,空行區分標題和本文,減少句子的長度提高閱讀性,關鍵要點還畫上底線highligt與其他資訊產生對比。這樣閱讀性及認知理解上,就相對來得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資訊數位產品,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內容的體驗過程,將資訊分到不同群塊中,使用者就比較可以理解各層級之間的關係,也容易一掃全面資訊內容,在視覺閱讀上也比較利於使用者快速瀏覽頁面做出決定。分塊(chunks)不會規定在給定時間或組內可以顯示的項目數量的特定限制。 而是一種組織內容的方法,可以更輕鬆地快速識別重要信息。
當你的大腦收到的信息超出了它可以處理的範圍時,你的大腦開始減速甚至放棄手頭的任務。儘管認知負荷並非完全可以避免,但設計師必須努力管理和適應這些限制。分塊或聚類是通過感知特徵將信息分組在一起的功能,分塊允許大腦增加短期記憶的通道容量,每個分塊必須對個人有意義,這樣對於認知上更可產生連結,而常見的資訊負荷原因:
1.選擇太多
2.需要太多思考
3.缺乏清晰度
應用方法
記憶系統通過關聯間建立相互連結點,例如押韻,字母或形狀。
一種存儲技術是連結系統,其中圖像在要存儲的列表中的元素之間創建連結,故事或關聯。
少即是多。但簡單性需要注意,不要以清晰為說詞,無法傳遞出相對應內容含義。
通過在有意義的情況下利用常見的設計模式,從而使他們能夠向前移動並更接近實現他們的目標。
雖然無法刪除所有任務,但通常可以通過設置可編輯的默認值或利用以前輸入的信息來卸載某些任務,儘量減少用戶在任何特定時刻必須做出的選擇,尤其是在導航,表單和下拉列表等場所。
結語
Miller’s Law主要是應用人們的「認知負荷」上,當使用者開始使用產品或是進入服務情境中,他的大腦就會認知他所看到一切,然後逐步地完成他的目的。現在我們處於一個資訊數量是以等比級數的速度報炸性成長,將資訊切分成小的群塊,其實更利於使用者理解內容。分塊(chunks)不會規定項目數量,它強調的是一種組織內容的方法,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快速識別重要信息。所以我們在設計產品時,盡可能在在符合目的條件下,不要做過太多的設計,讓使用者可以明確容易的完成目標行為,有限度分割資訊內容,可以幫助到使用者運用稀少的注意力,完成目標降低在過程的流失。
延伸閱讀
Youtube_Miller's Law Explained
NYTime_George A. Miller, a Pioneer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Dead at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