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卡片盒筆記

image created by Copilot, edit by Figma

前言

卡片盒筆記一直存在書櫃中,久久拿起來回顧一次,再溫故書中的要點,作者申克博士依據他的資料整理後,在用現代的用字,重新再說明魯曼教授的工作法,夠過這本書詳細說明,更了解卡片盒筆記的核心概念「由下而上」的寫作方式,而其實也是跟設計思維的方式是一樣的,每一個idea都是一個點,然後不斷的整理匯集,讓想法產出,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法;而這卡片盒筆記法也著實可以應用在自身人生上來建立專屬於個人的知識體系。

寫作是在不同的工作項目不斷地切換,不會只是線性的運作。把每一個思考的點,不只是把資料和知識放在大腦中,串聯成有意義的連結;透過不斷練習重複所學到的東西,會比單純記下來,來的更透測的理解。

寫作,不是發生在研究、學習或研讀之後,而是整個過程的媒介

啟動時程縮短

過去學習歷程中,都把寫作流程做完來自於單一源頭,可能是來自一本書或是一個資訊,這樣的寫作思考流程是由上而下,所以有時候會常常望著一個空白的頁面開始想,然後就變成發呆,然後再慢慢變成拖延,最後就不再動手寫作思考了。

但其實如果透過卡片盒筆記建立起來的系統,可以不斷地收集想法,變成專屬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可以輕易讓我們從一個工作移轉到另一個工作,然後再可以移轉回來原本工作上,而不會影響原本的規劃安排,且不會忽視更大的未來。

卡片盒筆記法反而是將一切有效率地精簡為一件事而已:可以公開發表的獨到見解。-P114

卡片盒筆記系統,是有機會把你原本已經遺忘了資訊,再次呈現在眼前,讓頭腦可以專注在思考上,而不是要用意志力來做記憶,讓我可以朝向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模型網絡,而不是記住個別的資料。讓我可以看到有相關聯知識,更易於產生出自己的見解。

而且也不用擔心卡片盒內容是不是完整,因為一直收集想法,自然會越來越完整,包含各種不同面向的知識點,而是可以在整個收集的過程中,可以激盪出觀點。

且因為知識單位都變小了,所以不用擔心啟動心流會需要耗費時間,卡片盒筆記把啟動因素降到最低,每次只要處理一張卡片,啟動摩擦力就沒有那麼大;同理也不用擔心,寫作或思考到一半被中斷,因為隨時回來都可以再次啟動,每一張卡片都是一個啟動的線頭,也是下一篇文章的鉤子(Hook)。

啟動心流,把要啟動的因素降到最小最低,啟動摩擦力越小越好;所以整理一張卡片或者是寫一張卡片,對於啟動這件事情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

卡片盒筆記就是把知識點做成元件(Element)。把每一個知識點做成最小元件(Element),在把元件和元件組成組件(Component),然後就可以把多個組件放在一起後就形成一個頁面(Page)。

魯曼的做法

魯曼在真正執行卡片盒筆記系統時,撰寫的文字都盡可能地簡明,下筆很謹慎,這樣就可以最後在要產出定稿時,就可節省很多時間。

而且很重視每一張卡片都必須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雖會記載出處和內容,但還是會用自己的語言重新再轉寫過一次。

魯曼會在一張紙上面做簡單的筆記把「參考書目的細節記下來,背面會寫上『第X頁是什麼什麼什麼』然後放到書目的卡片盒,我把所讀到的東西都放進去。 在當天結束前會再看一次自己閱讀了什麼,再想想跟他在思考和撰寫的東西是否有關連性,然後把永久筆記放入主要的卡片盒」-P121

魯曼:「 我會拿一張紙,在上頭記下書裡某幾頁的想法,然後再紙的背面,我會寫下輸入的出處。讀完這本書後,我會仔細讀一遍我的筆記,想想這些筆記跟已經放在卡片和裡的筆記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聯性。換言之, 我是用卡片和可能有哪些連結的角度來讀這些筆記」-P178

而且每一張卡片的大小也是有所限制,因為他覺得要在有限的空間之下,把想法簡明的記錄下來,所以每次都想把知識記錄下來放入卡片盒前,都會需要先問自己「這資訊很重要嗎?值得記下來嗎?」

卡片盒筆記有三種

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

以問句形式設定標題,來提醒自己是一個想法,未完成或未有答案的想法。

使用可以隨身書寫的工具,隨時記錄想法,這是暫時性的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有過什麼想法,不用擔心怎麼寫。是一種提醒的方式,怎麼寫都可以。

只要把腦袋裡冒出來的每個想法都記下來,在坐車,刷牙、排隊、上廁所、洗澡時,跳出來的靈光想法'不論大小事,都可以放在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

可以先放在一個暫時的收件夾,之後會再處理。

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做到,每天寫出一定數量的想法或概念。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

以一句重點設定標題,紀錄所理解從文獻內容中所獲的知識點。

當你讀到什麼,針對讀到內容加以筆記,寫下你要記住的知識點,作為你覺得未來可以用到在思考或寫作上的內容,但仍要用自己的話寫下來並精簡。

如要引用原文段落的話,則應先嚴格篩選,不要只是抄下來,卻沒有真正了解你引用這段話在描述什麼內容;跟書目資料放在同一個地方,作為參考資料系統依據。

要把想要引用的內容做闡釋(Elaborate),闡釋會有兩個步驟要進行:

第一步,要思考該引用資訊,然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第二步,思考這內容,對於其他資訊有什麼意義

這樣做文獻筆記,讓自己在未來回顧時,可以了解到原由從那來,自己當時做了什麼見解,讓自己的過去和未來不同的時間點,產生了連結。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

以名詞命名,一個完整想法,是由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堆疊而成,紀錄整理過的想法觀點。

經常瀏覽第一部或第二步做的筆記,避免忘記,看看這些筆記如何跟你的研究思考有趣的主題產生連結,想法不要只是拿來收集,而是要讓想法發展出見解論證論述。

每個想法,都確實寫下一個筆記,要像寫給別人看一樣,使用完整的句子來書寫,載明來源參考資料,內容盡量要求準確、簡潔、清楚。

魯曼也強調永久筆記的重要性,而認為永久筆記不應只是摘錄,是要經過濃縮格式化後的思想記錄下來,書中說到:

把已經寫成文字的內容用你的話重新寫一遍,會自動訓練一個人把注意力焦點放在文本內容裡面的架構、模式與類型、條件、假設-P192

所以在彙整或是閱讀後要建立永久筆記時,要問幾個問題,讓想法可以自行延伸:

  • 作者不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 作者刻意排除在外的是什麼?
  • 他要對比的是什麼?
  • 書裡不會有明確解答這些問題,這時必須靠自己的想像力

永久筆記,把寫好的內容放到卡片盒裡,直接相關的筆記後面,或者如果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筆記寫的,相關聯再一起;或是把該卡片連結加到其他筆記上,或把其他筆記的連結加到該由永久筆記上。

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建立索引筆記(index),在索引裡增加永久筆記項目,或者從已經連結到的索引的筆記參閱,以利建立思維模型的網格的索引入口。

結語

這一篇的做法就是採用「由下而上」的方式發想和撰寫,跟過去比較寫的內容,自己感覺有比較事水平式的展開,過去都閱讀心得都比較垂直式撰寫。

也不用正襟危坐的要把一次就把一本書重頭看到完,而是可以想到就看,記下有感的知識點,用自己理解的話記錄下來,這樣書內的內容,才可以轉成自己知識體系。

卡片盒筆記主要是讓學習者,用自己的想法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拓展出去,把自己的想法組成網路;讓學習、思考、寫作都是為了成為獨有的人,每一個人想法,經驗都不一樣,接著每一張卡片,來獲取新的知識和經驗,不斷的質疑蛻變更新自己的知識內容;從很多已經熟悉的內容,在轉化找出新的切入點。

把有興趣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知識體系(星系)裡,讓小點累積成就知識複利的效果。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