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4_重複及重組知識點

使用視覺化知識點的方式,可以重組出個人獨有的洞見(Insight)

上一篇說明了收集知識點的重要性,這一篇接著說明收集完後,重組聚合的方式

當你累積了很多的卡片筆記之後,就會發現好像有一些卡片的內容是相似,描述相同的事情,這時候自然的就可以把這一些相識同質性相同的筆記知識點,放在一起變成是一個群組,那這個群組,就可以變成是一個知識體系中的分類或者是一個知識的章節體系。

視覺化筆記,重組知識形成知識章節

經過每一次的聚合重整的排列,自然而然就可以發現,有很多資訊是被章節化,在一個章節中說說明相關知識點的關係;甚至於你也可以在某一個章節中去取用同一張卡片,所以同一張卡片就可以分屬於不同的章節之中,這樣知識點可以做到同步、擴展、修改及辯證。

這樣的重組,就像使用KJ法的方式,聚合想法(下圖是過去在做設計workshop時,說明KJ法的簡報內容)

產生想法組織章節

只要在日常裡想到類似的想法,就把該想法,可以用雙向連結(Backlinks)連結再一起,時間久了,可以從一個知識點從在連結回去另一張相關聯知識點,來對於過去、當下、未來得想法,可以相互比對,可以了解到這想法的演變。

當你所建立起來的章節數量多了時候,其實也就是變成是一個知識體系的內容,這樣子在你跟別人分享或是佈達時,別人就可以更知道這一個知識脈絡的過過程,也可以讓別人更明瞭說你的論述跟你的觀點是什麼樣方式?如何建立起來的?

甚至於在每一個知識點也因為可以不斷地擴張,所以每一個概念在每一個知識點或者是每一個重組內容,都可以同步更新。

這也就可以做到知識發展脈絡的紀錄(Chronicle)及知識應用的迭代(Iteration)

重複利用知識

當你開始有了知識點,就使用「共用」的概念建立內容,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一個知識點,其實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說當我在建立給設計師看的網站地圖(sitemap)的時,

會有由上而下的一個樹狀圖;當我要跟工程師說明功能地圖(Function map)的時候,也會有另外一個左右發展的結構圖圖,而這兩個結構圖,裡面其實都有時候會相同說明內容,只是對象不同,那其實做好一個知識點內容,就可以分屬於不同的結構上面,那我只要去編輯同一個知識點,就同時可以在兩個樹狀圖發佈。

這就可以做到之前提到限制條件-「要可重複使用」。

知識點開始串連整合,就開始有了知識複利的效果。

「思考的過程脈絡」比「思考的結果」含金量來的高價值。

視覺化想法的好處

視覺化筆記,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理解也很好使用的一個工具方法,可能源自於過去在做UX研究和Workshop時的經驗學習過程,視覺化想法,對於找出洞見(Insight),是很有幫助的,而在建立個人知識體系,也想要把這行為可以放進來;雖然最後再整理這個牆面的便利貼時,很花時間,但是整牆貼出來,是真的比較好理解整個問題的範圍及可執行的點。

過去在研究調查後,會把點子都列出來貼在牆上
把知識點視覺化後,易於重組出新的想法

視覺化筆記,可以說是現在陸地上動物的演化後結果,更符合的生物生存的方式。

陸地上動物包括人類,眼睛都是呈現橫向長橢圓形式,長橢圓形式可以讓動物視野更寬闊,可覆蓋更廣闊的視覺範圍,使動物能夠更好地感知周圍環境。

同理把知識點羅列出來,即可讓我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可以更容易找到關聯性或是激發新點子的誕生。

而每一個知識點經過重新組合後,產生出來新的洞見(Insight),可以用視覺化方式擺放,這樣大腦對於相關知識內容就會一個記憶點放在某一個地方,這也就是所謂記憶地圖或是記憶宮殿。

Take away

  1. 學習的成本是相對來得低,只要開始記錄和重組,就會有新想法。
  2. 重複利用的機率是比較高,因為知識點都羅列出來,視覺化放在一起看,就有很多大機率可以重複使用到。
  3. 每一個知識點的都富有彈性,相互做雙向連結,容易新增編輯,同步到相關知識章節中,富有可延伸可修改的彈性
  4. 視覺化筆記,大腦對於知識點存放的相對位置,更好記憶。

延伸閱讀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1_契機和情境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2_開始的第一步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3_快速捕捉、低摩擦力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5_行動及追蹤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6_工具是現行手段,流程才是永久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7_體系建立來自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