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7,英國在北美建立一個永久北美殖民地,在詹姆士鎮(Jamestown),就開始了整個美國的發展歷史。美國存在的第一天起就不只是州組成的聯邦,而是州與領地的集合體。
美國可以說是這整個地球,都具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是文化上、經濟上、科學上或是政治上,都有相當一定程度的影響,這整個地球。
但對於美國的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位,是怎麼形成,這一本書具體說明,不能說走到今天地位,都是一切很美好,但是透過這一本書,可以了解整個發展的脈絡,或許也可以進步了解未來的美國會怎麼持續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從這本書可以更深一點了解美國的發展,對於世界的如何產生影響,也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標準是關鍵
在過去的歷史,美國也曾是殖民主義優先,進行許多略奪和侵佔,在不同的戰役中,慢慢發展出現在的民主主義優先。
因發展或參與世界不同戰役事務,也讓美國在過去不在意的地方,卻也獲得了生意的機會,這樣的發展也讓美國對於形式上的帝國失去興趣,加上化學與產業工程的創新,削弱了殖民地的需求,展開全球強權的新模式—以控制小點為重,而非掌握大批土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造成全球導致5500-7000萬人的喪生,但也讓美國形成了很多系統的建立;小說家尼爾史蒂芬生(Neal Stephenson)正確的形容二次大戰期間的美軍:
「首先最重要的,是深不可測的打字員與檔案管理員網絡;其次是將物資由世界一處運往他處的傑出機制,最後且最不重要的,才是戰鬥組織」。
美軍在二次大戰的透過迅速完善的資訊整合獲得先機,也才讓美國慢慢放棄,燒殺擄掠搶錢搶糧搶土地的殖民主義,改採用規格來引領世界。
標準的核心是創新創造力
美國建立標準的概念,分別以創新及先行者為主要的概念。
先發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將自家標準成為優勢的公司或是國家會及奔向前,競爭者卻必須修改設備或學習新體系。
在書中舉出橡膠資源的例子,因為合成橡膠的發明,結束了越戰,也改變了經濟模式,而這背後不斷都是不斷創新嘗試改革,才也創造新的標準和規範。
在本書中,作者列出與橡膠有關的大事件:
- 1860,1860至1920年間,全世界的橡膠消費量成長了將近兩百倍
- 1930-1950,全世界每年製造的塑膠物品產量成長了40倍。到了2000年,塑膠產量已經成長到1930年代的3000倍
- 1936,希特勒啟動納粹帝國四年計畫中,當局播出大量經濟資源投入法本公司(IG Farben),以發展化學合成物
- 1939,希特勒下令,所有德國輪胎都必須以人造橡膠製造。
- 1940年,財星雜誌發表的「化合物共和國」地圖預示了塑膠未來的興起,顯示化學品將成為新的經濟邊界。
- 1945,二次大戰之後幾乎沒有什麼不是塑膠做的,玩具小綠人士兵是個開端的象徵物,它象徵全面性經濟入侵至民間經濟
- 1950,韓戰爆發干擾橡膠供應鏈,導致橡膠製造商大量量產人工橡膠大陸流入市場
- 1952,評估美國原物料需求的藍帶委員會總結,橡膠不足將不再威脅到國家安全。
- 1953,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同日22時生效。韓戰停止
因為創新的化合物科學的投入及進展,也促成一場戰爭的停止,用一代人的時光,去實踐這件事,但想不然處於當時的人民,必定非常痛苦,但是持續創新才會有改變的機會。
標準建置,成為效率及生命增長的基礎
建置標準的目的,也是為了可以擴散到不同的地區,可以在不同的天氣、環境、人員,都還是可以可以保有相同一致的成效,要打破這樣的自然、空間、時間的藩籬,標準就成為必然的條件,這也是一種建立SPEC的慨念。書中舉很多例子,來說明有了標準,而改變了什麼。
-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工廠因為有標準規格,可以每四分鐘可產生出超過一架飛機,相較當時德國則是每11天產出一架德軍飛機。
- 美國軍隊發展出IKEA式的方案,把龐大車輛猜解零件化,用飛機載運到目的地組裝;「分解運輸」將整輛車分解成僅佔原本空間的三分之一,在目的地即便當地人不具經驗,仍可以簡單工具將整台車重新組裝起來。
- 美國在二次大戰的時候發展出無線電科技(對講機walkie-talkie),這是一種空間跳躍科技。只需要兩組接收器就可進行,不需控制兩者中間的土地,這讓美國在全世界打造的互不相連的基地得以運作。而因在空氣中傳送訊息,可能被任何人聽見,因此美國也大舉投資訊息加密技術。戰爭期間約有16,000名密碼員進行訊息的加密與解密。
- 磺胺類藥物(sulfonamide)可以用來治療幾十種細菌性感染疾病:淋病、肺病、咽喉炎、燒燙傷、玫瑰熱、痢疾。
- 抗菌藥物盤尼西林(Penicillin),讓致命的戰鬥負傷變成可恢復的小挫傷。
- 二次大戰中美軍軍隊的疾病死亡率,僅是一次大戰的百分之四。
- 運輸需要可以抵抗氣候變化,可以承受長期運輸與各種氣候條件的材料。
- 巴那馬運河開鑿,10年,耗費3.3億美金,非白人死亡約15萬人,主要是西印度群島人(West Indian),也形成了現在所謂的「物流」ㄧ詞。
有了飛機與無線電,表示貨物與資訊可以迅速在不同地點之間移動,也就是消滅「空間」這因子的技術或能力,就奠定了不用再仰賴非本土境內即可控管,戰爭的概念不再以領土佔領為主,過渡成意識形態及法律規則的角力。
標準並非完全公平,但是有機會
發生二戰之前,當時的日本因為國內需要的石油、橡膠、錫罐跟糧食都必須仰賴外國市場,而如果日本當時想要讓工業化持續經濟成長,就必須奪取有這些天然資源的殖民地。
而當時的日本,被美利堅帝國(菲律賓、阿拉斯加、夏威夷、關島)、大英帝國(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香港)、中國、荷蘭帝國(荷屬東印度群島即今日的印尼)相關的殖民地所環繞;當時日本稱之為ABCD包圍。
而後日本掌握當時殖民地的氛圍,瞭解殖民的苦澀心情。日本在奪取相關殖民地後,將巴塔維亞改成雅加達、新加坡改成昭南,滿洲為滿州國,關島改成大宮島,威克島改成大島島;而當時的殖民地人民,初期覺得被日本統治沒有不好,當時的口號為「將亞洲還給亞洲人Asia for the asiatics」但這些地區過沒多久後,了解到,日本不是來解放殖民地,是來劫掠資源。
而在二次大戰之後,美軍已經成為是地球上規模最大,也最嚴格的標準設定機構之一。
而在韓戰的發生,美軍需要大量物資和武器製造,就將很多物件向日本採購,因為大量的採購,也讓日本在這一波中,嫻熟了美國標準,也快速擴散至全世界的標準;從二戰結束到越戰結束之間,日本經濟成長了55倍。
而在美國建立起標準後,慢慢通過各種協會及宣傳品去表達全球使用共同標準的好處;比如説讓比利時的引擎可以裝進去荷蘭的戰機,英式擔架可以適用美國救護車推床,土耳其的針頭可以插入法國的針筒
美國成為同盟國的標準設定者,戰爭結合了同盟國經濟,但結合條件是由華府決定。
菲律賓也有好幾代的護理師都,是以美國標準精確的訓練,讓菲律賓護理人員得以在美國醫院工作,美國的訓練方式,是把護理學生與一般大眾隔開,住進特別宿舍,學習英語、烹煮享用美國本土飲食,學習美國本土禮儀,灌輸美國本土衛生慨念,拖鞋被鞋子取代,長裙被硬挺格子布、絲襪取代。
且更近一步在工業標準化期刊(Industrial standardization),建立很多標準項目及描述:
- 產業通過紙張尺寸建議清單
- 新法規要求羊毛需付商標
- 建築統一標準文宣
- 紙張尺寸建議清單修訂
- 快乾水泥耐久性
- 美國木桿標準
- 絞刀凹槽數目與絞刀公差全國標準統一
- 圓柱配合公差(四部分)
- 床單標籤現在必須提供更有用資訊
- 美乃滋產品建議玻璃瓶尺寸
- 農業部定義「豬油」
- 美國標準組織(ASA)通過管線標準為管線史上最重要盛事
而在所有的標準也都是建立英文語言這基礎之上,從此英文也就慢慢變成國際語言。
- 1943,邱吉爾再哈佛演講,心智殖民的關鍵,在於語言;如果英語成為全球語言,英語使用者將享受「重大權利」不在受到帝國領土限制,將可自由行走於全世界
- 1946,英語系強國統一螺紋爲60度角,同一年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物品的聯合國,採用聯合國安全理事架構,美、英、法、中、蘇,輪流當主席,美國是第一任主席。
- 1965年,美國將推廣英語為外交正策目標之一,也讓英文慢慢變成國際語言。
英文的推動,不是只有華府或倫敦的少數重大推動,而是全球幾十億的小決定共同促成的,可見著幾十億的決定也受到美國在世界上強勢地位的影響。
ASCII設計用來支援英文的程式,不支援非羅馬字母,歐洲特殊字母也無法使用,是將一切推向英文的世界,網站也幾乎都是ASCII表示,非英文可能會不正常顯示;QWERTY鍵盤是圍繞著英文設計的國際標準鍵盤。
但也不是每一個國家或人民,就都願意順從這標準,書中提到將英文作為國際語言,也是一種知識殖民主義的終極體現,甘地當時就認為在印度仰賴英文作為溝通語言是一種「奴隸的表徵」。
且在1970年,魁北克法語人士,想再當地使用法語進行空中溝通,要求法語變成空中主要語言,但卻遭到飛機駕駛及空中交通管制員的反制,發起罷工9天,癱瘓加拿大航空,直到政府同意在空中禁用法語,改回使用英文主要溝通語言。
因此英文主導網路和國際運營,也已非並非政府強制命令,是自由市場選擇的結果。
想要實踐人人有機會,需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
1948年起杜魯門政府開始追求民主自治的信念,開始考慮將領地專成州的可能性,也會帶來對亞洲及太平洋島嶼人民的心靈,重大影響。
美國去殖民,在二次大戰後這思維開始慢慢展開,包括駐紮在各地區的軍事基地美國軍人的大規模抗議,馬尼拉兩萬名士兵遊行、檀香山兩萬名抗議、韓國三千人都、加爾各答五千人、關島三千名水兵絕食抗議並燒毀戰爭部長肖像。
因為去殖民化的風潮,讓自由市場的蓬勃崛起,只要有能力且打中使用者需求,就會慢慢形成一種標準,書中是這樣描述:
標準與其他權力形式不同,標準反應出權力,但真正的強制力很少來自於國家。
而這樣的權利,或是說是話語權,也都是需基於自由民主的市場環境,才也形成這市場的共識,有了共識,就會有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標準,誰先做成標準,誰的話語權就將會是最高。
在這本書中(p412)描述到一個有趣事件,是關於唐諾・川普(donald Trump)曾經在電視上抱怨:「他們(日本企業)來這裡, 賣車、賣錄放影機。把我們的企業都搞垮了。」 這件事標誌著川普首度涉足政治,立刻激起外界的回應。節目主持人歐普拉・溫夫蕾(Oprah Winfrey)注意到川普講的話,聽起來像「總統發言」。他想選總統嗎?「也許不會」川普回答,「但我不想再看到我國被剝削。」
現在回頭看,或許那時候川普對於美國有保持的一種獨有的期待。
這本書,蠻值得一看的,可以讓我更了解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地位怎麼運作,也更了解世界的運作不是只有單方向的運行,很多事情都是環環相扣,也彼此相互影響。也慢慢形成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