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說明了重組知識點,產生新的想法;這一篇就來聊聊有了新想法後,要再如何細分成可執行內容後再轉成自身經驗。
決定行動後,轉成個人獨有經驗
而當建立各知識章節都起來後,其實這些就是表示自身對於一個事物有明確了解,但當你了解之後,就會需要執行步驟,就是把知識拆解成你可執行的小目標,那每一個小目標其實都是一個可被執行的任務,設定一個執行的時間或者是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可開始被執行,只要時間走到那一天,該任務就會在浮出來,不會消失於茫茫知識海中。
當在執行這些小任務時,執行的過程中一定還是會有遇到很多問題跟障礙,那這些障礙跟目標就可以再回到你的知識體系中,不管是回去比對之前知識紀錄,或是獨立出來一個個人獨有的經驗,這都是可以讓個人知識體系可以不斷被修正(modify)和擴張(expand)。
每個任務都必須有一個時間
而當然小目標任務多了,再來的考驗就是管理機制,那這時候就可以參考「搞定」或「打造第二大腦」的方法,來做任務分類,這兩本書其實只是提供範本模式做為參考,最好的方式,依據你個人的生活情境來做各種資料庫分類,那我個人是依據自己生活和工作上,會遇到的事情做各種的情境的篩選器,來符合我在某一個情境下會進行的篩選,而基本上是就是依據「人、事、時、地、機(物)、境(情境)、領域」作為設定主要的篩選器,再細分成合適真實生活的應用,如下圖:
但自己在過去時,再建立這一類的篩選器或表格的時,都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會把自己的範本表格,做得視覺上漂漂亮亮的,但其實這是已經陷入了一種迷失,叫做「生產力上癮症」;其實要回到這些篩選表格,要更容易讓自己做到管理的機制,不是視覺上滿足。
過去自己參考很多別人的範本,但後來都發現對自己的任務管理很難有直接效用,後來我就直接摒除別人的範本,直接使用資料庫篩選的方式來做管理,比較能符合自己在實際生活上的應用,不再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去建立起漂漂亮亮(Fancy)的表格,因為真的不會有人在乎你的表格做得多漂亮,但是別人會在乎你的真正的完成率跟成效。有效率和有效果,是兩個不同的事情,要注重效果,要避免生產力成癮的狀況發生。
Take away
- 任務要被執行,都要給一個時間點,在未來會自己浮現
- 任務執行後,轉成個人獨有經驗,轉回進入到個人知識體系,可以不斷修正和擴張
- 任務資料庫篩選器依據「人、事、時、地、物(機)、情境、領域」來設定
- 不要陷入生產力上癮的誤區,要注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