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_數位產品PM的開發小抄本_探尋需求:情境脈絡式訪談

在進行脈絡式開放式訪談時,訪談者需具備控場能力,以維持受訪者的開放分享,同時深入探索其潛在需求。

當如果要進行訪談事物時,探究使用者潛在需求的可能性,透過脈絡式開放式訪談,深入探究。

訪談過程很看重發問者的控場能力,必須維持受訪者開放分享的心態之於,仍須維持探索使用者需求的內容。

在過去最有印象的兩次的訪談經驗中

一次是訪談一位省話一姊,每一個問題都不超過10個中文字,這真很難看出這受訪者的喜好情緒取向,最後也只能讓他早早結束

另一次是訪談一位糖尿病患者,為了瞭解該類族群的需求本質而進行談,在放談過程中,受訪者講到生活上的不便而激動落淚,當下自己情緒也多少受到影嚮,但在這當下自己能需要維持提問者的角色,在同時平撫受訪者情緒時,也能可以了解受訪者的需求。

因此訪談要進行,就會下列基本要件要進行:

定義題目

依據主題內容及預設放談族群屬性進行題目的建立,而問題內容要掌握三個大原則,一層一層引導受訪者回答

從生活面向到主題面向,從個人基礎生活延伸到主題相關問題

訪談題目原則

  • 從大到小,大問題大需求細化到小需求
  • 從寬到細,從廣泛知識到知識領域細節
  • 從生活面向到主題面向,從個人基礎生活延伸到主題相關問題

提問小技巧,多問為什麼有樣的想法,已能深入了解

比如想要了解一個排隊的問題

不要這樣問:排隊是不是會覺得很浪費時間?

可以這樣問:排隊時間在多少範圍內你可以接受?

避免單純yes or no的問題,也可以維持放談的客觀性

而如果在訪談過程中,降低對於主題模糊性,可以採用預先準備簡易低保真原型(Low-fidelity prototype),讓使用者對於該主題的想像,增加訪談的對話性。

訪談流程規劃

人員:主訪、副訪、文字紀錄、影像記錄

物件:問卷、簡易模型、攝影機、錄影機、錄音筆

主訪人,作為整個訪談的主要提問者,在主訪人員提問時,其他人員均不可插話,而影響進行節奏。

副訪人,作為第二訪談者,當主訪人明顯開放提問時,可以藉由主訪過程中,未提問或是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在發問內容。

文字紀錄,文字紀錄人員可為單獨成員或副訪兼任,該角色主要作為紀錄受訪者答案要點,及觀察受訪者情緒與應答之間的變化。

影像記錄,影像記錄人員可單一成員或成員兼任,該角色其目的紀錄整場訪談過程內容,作為後續深入分析的媒材。

篩選人員

受訪者的篩選,可從過去使用過自家產品的會員、或是該主題相關的人員及專家,而應避免的是同質性的受訪者超過總受放人數的1/3,已能維持放談分析的客觀性。

事後分析

當訪談完成後,最好是可以把錄音內容變成逐字稿,讓參與者可以再看一次,會想當時放談的內容,把有特色有印象需求點也寫成便利貼;而如果沒有時間的話

就可以直接使用便利貼,每一個參與者都直接在訪談過程,有記憶的點就寫下來,一樣用便利貼把所有觀點都羅列出來做整合。

抽提本質

當將便利貼的點子都聚合不重複後,就可以把可應用的觀點或idea放到預期使用者使用體驗時間軸中,簡易區分為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後會遇到活動、關係人、脈絡(基於什麼原因)、遇到什麼物品、與物品接觸的時間點、預期使用者會獲得什麼感受,這樣簡易框架中,把一個初步的服務流程建構起來。

Take away

訪談是一個需建立雙向信任下,才可以進行順暢,因此訪談過程中,需對於受訪者的觀點或想法,不做任何主觀批判或引導。

好的放談過程,是可以讓受訪者感受到善意,而非做為商業事務的棋子。

並非每一個組織企業都會有資源可以進行質性放談,這是無可厚非的,而如果仍須了解使用者想法,可以縮小規模和題目數量,讓想了解需求內容顆粒度切小一點。


內容同步刊載於2024IT鐵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