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1_契機和情境

個人知識體系是讓自己在吸收和產出的核心精髓,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流程,會更有效率達成目標。

從加拿大回來,一直在想一件事,要如何將自己的知識串接過去和未來,因為在加拿大的生命經驗,我相信在未來某一天都會用的上,只是在未來的那個時間點,要如何將這個經驗對接上去,所以一直想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工作流程或是可以說是知識經驗知識庫。

之前在自己的Podcast中「EP.03_創作怎麼開始?」一集中有講到做創作的時,建立自己的想法會寫到小本本;再來是年初時「EP14_新年開始起步走」提到2023年加速建立自己完整的輸入輸出工作流程。

在這過程中參考幾本書,逐步來建立,基於這四本書建立起來的流程「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最高效思考術-卡片盒筆記」、「搞定」及「打造第二大腦」,也建議大家可以都找來看看;如果沒有時間,那就只看「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和「最高效思考術-卡片盒筆記」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流程。

加速建立的契機

ChatGPT的出世,更讓我覺得建立自己的知識庫,會是避免被AI洪流掩沒,大腦適合做創作發想,AI工具適合處理發想後事務,所以要如何讓大腦持續發想,就變成最核心的需求了,也因此從2022年底就開始想,要如何建立該流程,讓自己經驗、專業、冷知識都可以串再一起流程方法。

這一篇先說明核心流程,未來會再說明,我現在用什麼工具來運行執行。

建立知識庫流程目的

  1. 想要可以完整敘述一整個資訊相貌,可以完成有脈絡的說給別人了解,不會只是片段知識點而已。
  2. 有時候有接觸到一些不錯的資訊知識,但當下不會用到,但覺得有可能未來的某個情境會用上,沒有記下來,在未來就不會用上。
  3. 把自己學習過的知識、看過的資訊,可以自己在未來可以跨領域,可以應用的上。

常見情境

在每次的獲得或產生資訊知識時,可能會發生常見下列的情境:

  • 有沒有那種看完了一本書、課程、Podcast或Youtube之後,卻都想不起來很多細節,只記得片段字句,但是實際上真正要用的時候你必須再回去看原本內容,然後再花時間去翻到那一頁,有時候可能還翻不到。
  • 有沒有那種看完書或課程後,覺得對自己的工作生活沒有直接相關應用,但有又覺得那個內容對自己應該未來會有用,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用。
  • 過去工作的時候有都累積了很多經驗跟作品,但是當你離開的那個環境之後,或者是交付案子之後就會忘記,有很多有價值解決的方法,在未來時,想要用過去的相同的方法的時候,卻又找不到當時的解法。
  • 會擔心如果組織變動或換工作,知識只會停留在組織中,無法進行移轉或遷移,會讓自己很有價值的思考脈絡就中斷。
  • 今天業主或者是老闆跟你交代一件事情,那這件事情可能需要研究,也可能不會是當下要發生的事情,而每當真正要開始進行的時,當下的自己來說也都必須重新開始啟動。
  • 自己想法、疑問、點子都分散各地,當想要取用時,都需花時間再次整理或搜尋,因為都沒有集中在一個地方,所以很難和過去學習到知識,可以快速建立連結,形成可快速執行事務。
  • 有時候突然間要整理一個報告或文章,都會打開空白文件,開始回想有什麼大綱和內容,然後再大腦搜索回想過去看到的資訊,所以常常要輸出一個內容,都會一直重複的搜尋相似內容,以致輸出過程變得摩擦力很大。

人類大腦會感受到壓力或者是緊張,很多時候都來自於對外在事物的不確定性或威脅;當如果有一個方式,可以讓這個不確定性降低,就也可以把大腦的壓力來減低,將低不安感

如果你跟我一樣會有相同症狀,那真的也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庫,這防止這樣情境一再重複。這一系列內容,將會說明我怎麼建立個人知識庫,到輸出管理的機制。

參考書目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最高效思考術-卡片盒筆記

搞定

打造第二大腦

延伸閱讀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2_開始的第一步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3_快速捕捉、低摩擦力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4_重複及重組知識點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5_行動及追蹤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6_工具是現行手段,流程才是永久

文|個人知識體系輸出流程07_體系建立來自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