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之前的基本起手式

整理7個要點,在開始進行設計前的起手式。當要開始設計任務前,要先釐清其目的和了解條件,這樣在開始設計內容時,比較容易有一個方向進行。

曾經有朋友問過要怎麼開始是做設計,這問題實屬可大可小的題目,小只要開啟繪圖軟體就開始拉線,大至需要參與整個產品專案的商業定位及戰略規劃,其端看其設計需求的目標,要到那一種層級;而如果今天我初使聽到要做設計任務時,會想到幾件事一定會會先了解。行動之前,先確立目標!

1.理解專案目標

2.目標對象,生活狀況

3.定義問題

4.收集現況資訊,比較異同處

5.Idea發想累積

6.篩選方案和功能

7.安排產品開發優先順序(Roadmap)

理解專案目標

而其實如果發任務給你的人,有目標描述得越清楚越有好上手;但是往往發任務的職務(PM/管理階級)面向的事務非專注於設計任務上,所以有時候不會很清楚,甚至有一些發起者也只是當傳聲筒,轉達老闆的話,沒有什麼時間做好完整設計分析後,才發給你,很多時候,都會是且戰且走的模式;所以在設計之前先必須釐清設計目標是什麼,和預期的狀況會可能是什麼,這時候的提問多多少少也是幫助發起者可以藉機釐清一下。

目標對象,生活狀況

如果是全新專案或產品,須先了解目標族群(Target User)的生活模式和狀況,這樣比較會有一個基準線(baseline),可以從預設的目標族群形象為中心,開始向外發散所會遇到事件環境情境,逐一個擴散的去連結,在連結的過程,可以多多少少會發現,到一些目前未有或是可以改善的機會點。

或由生活模式中心點,向外去找出所會遇到情境、場域、用品或功能,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甚至可以運用一個解決方法,可以跨不同情境應用。

用戶>事件>環境>情境

定義問題

定義問題的目的,是在理清是否有需要真的花費資源或人力去解決,甚至於可能可以用現有功能或流程就可以解決了。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曾經說過:

If I had one hour to save the world, I would spend 55 minutes defining the problem and only 5 minutes finding the solution.

(如果我有1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55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5分鐘尋找解決方案)

定義需求問題,往往都是最重要的,但是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不管用什麼方式定義問題,最基本的5W1H不要忽略,這是最容易驗證發案者對於問題本身的認知深度。

5W1H:When何時、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y為什麼、HOW如何進行。

你可以用各種分析方法還定義需求問題,或是自創用的設計方法也是可以來理解問題,只要能幫助你理解需求問題的本身內容即可。

分析方法基準就是,再不偏離主題之下,幫助自己了解任務目標。

收集現況資訊,比較異同處

收集資訊,包含自身產品及競品的優劣勢,很多時後,都很有可能會在朦朦朧朧時,就會收到任務開始進行。

所以在在不清楚的狀態下,還是僅能得靠自己去理解問題和搜集資料了,收集資訊的項目可大致包含下列項目。

實體產品:產品主要功能、市場定位、造型風格、材質、價格區間、尺寸大小、硬體規格...etc。

數位產品:產品主要功能、流程、產品定位、獲利模式、功能細節流程圖...etc。

當累積到一定資料數量時,可以進行資料重組和比較的文件撰寫,可以參考下列項目說明:

1.目標概況說明

2.產品簡介與功能

2.1產品簡介

2.2產品目標說明

3.產品架構或流程

3.2產品局部功能清單

3.1功能地圖 (Function Map)

3.3(數位產品)產品資料結構(IA)

3.4(數位產品)功能邏輯圖(flow chart)

4.產品設計原型

4.1產品全局說明(實體產品三視圖/數位產品功能流程圖)

4.2產品局部功能原型(Low fidelity Prototype)

5.產品指標(Metrics)

5.1產品功能/目標

5.2商業上要達成什麼目的

5.3目標達成有什麼表現

5.4信號表現的質量化方式(事件埋點追蹤)

6.產品規格

6.1各項元件規格說明

如果時間充裕會在多思考下列內容:

矩陣分析、競品跟蹤矩陣、功能拆解、探索需求、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

不過真的每次要做到那足這些方式,其實機會不多,除非是很大型專案或是全新的案子,還是回到最基本的以使用者生活角度,開始拓展出來,為第一開始準備項目。

Idea發想累積

在討論和資料的累積得過過程中,只要有想到任何一個點子,不論是是否合適,就都先記下來,或是用便利貼先寫出來貼著。這樣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其實腦中也會不斷的增長新的想法,這時候記下來,可以幫助在後面進行設計活動時,有更多切入點可以進行。

篩選方案和功能

一般來說,專案任務的決定權,多是老闆(業主/主管)做出略偏主觀性的選擇,但是作為執行者,可以把構想方案建立起來不同等級的區間,比如說:以價格因素分成三區間,或是功能落實性作為三種不同方案呈現。

這樣可以協助決策者可以較易於選擇,但當然也是很有可能業主三個都要,然後會綜合成一個方案,這時候就要討論方案功能的重要度和有沒有衝突的內容。評估那一些功能對於市場的impact會比較大,可以優先進行,也可以把這些方案,也可以給開發端和市場端一起評估,可以更加提升決策的力度。

安排產品開發優先順序(Roadmap)

當你有了資料和設計方案,對於可行性的內容,也會有一定程度了了解,對於市場的影響也會有一個清楚畫面,開始就現實條件(資金/時間/人力)來安排項目進行,安排那些項目或功能先行開發進行,那一些配合市場策略的推動開發,不要一次就要設計規劃到100%才進行開發或市場驗證,這樣很有可能商業時機點就會過去了。

結語

好的發起者是會明確知道方向和洞見,讓你執行創意起來風生水起,迅速痛快,灌注自己的熱情,熬夜做都也很開心;不好的發起者,讓你有如陷入泥沼中,舉步難行,簡單變成超複雜,宛如讓你走入迷霧的迷宮中,想法便利貼都也只是變成了辦公室裝飾品,只會討論講一些非常細小的問題,比如:線條直不直還是箭頭有沒有對準之類的問題。有一些乙方顧問都只是耍耍嘴皮子,說說一些天馬行空的概念想法,附應業主老闆的話,實際上並非真心對產品或組織著想,只是為了如期結案著想,所以理清目標有時會落在設計執行者身上,盡可能問到最核心的目標是什麼?要獲利?還是要增加使用者?或是要優化功能即可達到目標。

最後,其實分析方法百百款,大多不脫雙鑽石模式(Double Diamond),盡可能讓自己去理清問題或專案的本身內容,不斷的發散和收斂,但也當然很有可能會因為某些人遮蔽資訊,無法真實知道,而要幫助自己順理思考過整體內容,也可比較好提出較合適的解法,其主要原則如下:

原則一:盡可能知道手上的專案的狀況。

原則二:客觀的數據分析,現在產品的問題,盡可能比較比較出來競品各自的異同處。

原則三:了解該產品的商業模式,這會能協助你任務上的了解著力點。

另外,比爾蓋茲於2015年所公布的私房書單中,《Thing Explainer: Complicated Stuff in Simple Words》亦強調簡明溝通的重要性:如果你無法簡單說明一件事,就代表你並非真正理解。盡可能簡明的說明你所理解到的事情,這樣在建立你的設計方案時就可以應用上你所理解的內容,也就成為你的Domin-Knowleadg。

最後,其實分析方法百百款,其中心邏輯為盡可能讓自己去理清問題或專案的本身內容,但也當然很有可能會因為某些人遮蔽資訊,無法真實知道,但是幫助自己順理思考過整體內容,也相對比較好提出較合適的解法,貫穿整個產品的特性和未來走向。

延伸閱讀

The Double Diamond: 15 years on

Day 33 — Process series 2/7: “Double Diamond”

Design Sprint Kit